如果唐玄宗不干涉,任由哥舒翰固守,唐军能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?

以现代视角审视,若唐玄宗当时未干预哥舒翰,他本有能力抵挡住安禄山的进攻,这一历史转折点的真相令人扼腕。 不仅能防御,再等两三月,朔方军攻下河北,切断安禄山退路。届时,哥舒翰带领潼关军队与朔方军联合,安禄山必将惨败,且会迅速落败! 但核心问题是,若这种情况成真,安禄山的败亡并不会终结这场叛乱,局势依旧悬而未决。 许多后世历史学家认为,安禄山叛军被平定后,紧随其战败,哥舒翰统领的二十万大军也很可能会步其后尘,同样发动叛乱。 此次,哥舒翰统领二十万精兵,比安禄山更难缠。他手握潼关要地,一旦突破,便能...


以现代视角审视,若唐玄宗当时未干预哥舒翰,他本有能力抵挡住安禄山的进攻,这一历史转折点的真相令人扼腕。

不仅能防御,再等两三月,朔方军攻下河北,切断安禄山退路。届时,哥舒翰带领潼关军队与朔方军联合,安禄山必将惨败,且会迅速落败!

但核心问题是,若这种情况成真,安禄山的败亡并不会终结这场叛乱,局势依旧悬而未决。

许多后世历史学家认为,安禄山叛军被平定后,紧随其战败,哥舒翰统领的二十万大军也很可能会步其后尘,同样发动叛乱。

此次,哥舒翰统领二十万精兵,比安禄山更难缠。他手握潼关要地,一旦突破,便能迅速突袭关中,占领长安。届时,他将速战速决,除掉杨国忠,再逐步架空唐玄宗。

随后,与哥舒翰有矛盾的地方将领,会借营救皇帝之名发动叛乱,对抗哥舒翰。这一情节的发展,与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颇为相似。

这绝非夸大其词,情况确实如此。

从唐朝全局来看,安史之乱爆发几乎是必然。即便哥舒翰能挡住叛军并迅速平乱,反抗力量仍会涌现。他很快会陷入和安禄山一样的境地:统帅大军,却面临内部众多反叛者。

随后,这种强大的力量很可能会迫使哥舒翰踏上叛变的道路,成为他无法回避的选择。

要弄清楚哥舒翰能否守住潼关,得先了解他是如何一步步被安排去守卫那里的。不探究他的个人经历,后面的事就难以理解。

哥舒翰年轻时,正值武则天当政的特殊时期。他成长过程中,唐朝上层动荡不安,政变频发。但中下层社会相对稳定,没有大规模战争,一直处于相对和平繁荣的状态。

唐朝盛世的繁华,吸引了众多外国人。当时,许多人视在大唐生活为荣耀。哥舒翰身为西域人,同样向往长安的繁荣。据说他家境富裕,在西域颇有声望,足以让他尽情享受。

长大后,他决定前往长安谋生,希望能在这座大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之路。

抵达长安后,哥舒翰迅速意识到一个严峻现实:在长安生活,远比想象中艰难得多。

哥舒翰家虽有些财富,但在长安并不出众。加之长安当时民族偏见严重,像他这样的西域人士,很难受到权贵青睐,财富在此并无大用。

到了四十岁那年,有一天,哥舒翰突然顿悟了。

财富并非万能,权力亦非衡量一切的标准。成功与幸福源于多方面的因素,金钱与权力仅是其中部分。应持正确价值观,努力奋斗,以诚信与能力赢得尊重与成就。有钱不一定就有用,关键时候还是权重要一些!但这并不意味着钱就没用,两者兼顾或许更好。(注:这种表述方式虽然更为直白,但可能传达了一种较为片面和极端的观点,实际生活中情况往往更为复杂和多维,因此使用时需谨慎。)

然而,哥舒翰想为官却困难重重,当时无人愿提拔他。科举考试也非他所长,难以高中。因此,哥舒翰最终决定投身军旅,寻找出路。

唐玄宗时期,唐朝因军改和久无战事,中原百姓不愿赴边疆服役。相反,边疆民族热衷参军,因战功可升官,这对他们而言,是缺乏晋升途径下的最佳出路。

唐朝中期,安史之乱时,唐朝精锐部队中多边疆民族士兵。这些民族在盛唐时受压迫,因此成为安禄山叛军中下层士兵愿意反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随后,哥舒翰决定从军,迎来了人生的首个转折。他加入了十大军镇之一的河西军,很快便适应环境,凭借自身优势在军中崭露头角,屡建奇功。

哥舒翰在军中迅速崛起,不久后便晋升至中高层位置。

公元746年,即安史之乱前十年,哥舒翰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。这一年,河西军镇节度使换人,新任节度使名叫王忠嗣。

王忠嗣再次扭转了哥舒翰的命运轨迹。

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养子,他小时候在皇宫中与皇子们一同成长。唐玄宗对他的栽培,犹如汉武帝栽培霍去病一般,寄予厚望。

王忠嗣长大后直接参军,他军事才能出众,迅速崭露头角。在短短数年间,凭借卓越的战功,他便一路晋升至节度使的高位。

公元746年,唐玄宗为攻打吐蕃,任命王忠嗣为四镇节度使,掌管唐朝半数精锐。与之相比,后来叛乱的安禄山,在权势和威望上都远远不及巅峰时期的王忠嗣。

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后,哥舒翰这位藩将立刻表示忠诚,迅速成为他的追随者。这很自然,因为王忠嗣作战勇猛,很容易赢得下属的信任。

哥舒翰身为藩将,从军生涯中从未遇过如此显赫的上司。王忠嗣在其巅峰时,是大唐军中的无冕之王,有皇帝为义父,与太子青梅竹马。哥舒翰自然懂得靠拢这位强援。

此外,王忠嗣麾下的河西、河东、朔方、陇右四大军镇高层,除哥舒翰外,几乎都对他极为崇拜。在这些崇拜者中,哥舒翰的忠诚度更是无人能及。

出乎意料的是,原本备受看好的王忠嗣,最终却意外失势,走向了倒台的结局。

王忠嗣失势缘由复杂。简而言之,就是李林甫当时掌权,设计陷害他,指控他意图拥戴太子叛乱。此事一出,唐玄宗便着手调查。

调查时,相关部门对王忠嗣施以重刑,尽管最终未发现任何过错,但他仍遭受了酷刑。唐玄宗因此顾虑重重,担心王忠嗣心生怨恨,便不敢再重用他。

王忠嗣离世后六年,安禄山便发动了叛乱。

王忠嗣倒台原因错综复杂,被捕后,他麾下四镇的将军们纷纷上书为其辩解。其中,哥舒翰最为卖力,因为对当时的他而言,王忠嗣是最大的靠山。

王忠嗣遭陷害后,哥舒翰曾致信唐玄宗,愿以自身官职为其担保。当时,四镇将领的联名求情确有一定效果,若非如此,王忠嗣的境遇或许会更加凄惨。

唐玄宗通过这次上书意识到王忠嗣权势过大,但若撤换他的手下,四大军镇将无人可用,工作难以展开。

后来,唐玄宗想了个好主意,他削弱了王忠嗣的权力,把这些权力分给了其他将领,如提拔哥舒翰为河西节度使等。将领们因此获利,也就不再起事。

哥舒翰升任节度使后,踏入了唐朝高层,随之卷入了更多复杂斗争。杨国忠曾试图拉拢他共对安禄山,甚至想与哥舒翰结亲,但遭到哥舒翰的拒绝。

后来,哥舒翰在担任节度使两年后,因酗酒突然中风。他无法继续指挥军队,只好返回京城休养。

哥舒翰回京养病不足九月,安禄山便起兵叛乱。一个多月后,潼关守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杀。唐玄宗急忙命令哥舒翰赶往潼关,统率军队对抗叛军。

哥舒翰抵达潼关前的整个人生历程,以上都已概述完毕。

这些过往经历,虽与战争无直接关联,却深刻影响了后续战局。了解哥舒翰的背景后,我们便能轻松判断,他能否成功守卫潼关。

但如此一来,便出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。

唐玄宗现在能指挥的三大军镇,原本都由王忠嗣统领。王忠嗣曾掌管的四大军镇中,仅河东军镇被唐玄宗转给安禄山,此刻,河东军镇已在叛军手中。

除了河东军镇,王忠嗣领导的其他三大军镇是唐朝此时对抗叛军的主要力量。这三大军镇的领导层,几乎全部由王忠嗣以前的将领组成。

此外,河西军镇曾长期由哥舒翰统领,对他言听计从。在这三大军镇中,基层士兵对唐朝的腐败统治心怀不满,暗中萌生了反叛的念头。

哥舒翰抵达前线后,凭借二十万精兵和潼关险要地势,局势迅速稳定。他兵力已超叛军,且潼关易守难攻。叛军虽擅长骑兵野战,但攻城能力并不强。

因此,在短时期内,叛军想要占领潼关,完全不切实际。

除了潼关外,其他方向的叛军随着时间推移,也遭遇了巨大阻碍。

南下途中,叛军遭遇了张巡。他以睢阳为据点,发起睢阳保卫战,战斗异常激烈却成功阻碍了叛军。叛军因此无法进军江南,甚至被困在河南省内无法突围。

当叛军与唐军对峙时,郭子仪带领的朔方军突袭叛军大本营,迅速占领多座城池。这让安禄山后方陷入混乱,很快便失去了稳固的大后方。

核心问题是,安禄山在反叛时未能有效管控叛军。叛军南下后四处烧杀抢掠,民心依旧向着唐朝。百姓极度痛恨叛军,使得他们在占领区难以获取充足补给。

在哥舒翰出关迎战前,叛军的状况大致如下。

在哥舒翰未出潼关时,叛军已陷入绝境,攻占潼关无望。只要哥舒翰再坚守一阵,叛军必败。且以当时的兵力与地利,任何懂军事的将领都能轻松守住潼关。

这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一个结论,在后世得到了广泛认可。

但问题在于,唐玄宗不愿让哥舒翰继续坚守,因为这样做风险极高,他无法承受这样的后果。

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如果唐玄宗当初没有命令哥舒翰出关,那么后续的历史进程又将会如何演变呢?

若哥舒翰未出关,郭子仪两三月内定能平定河北,直捣安禄山老巢。叛军后方失守,内部将迅速瓦解。加之补给耗尽,扩张受阻,叛军必将全面崩溃。

随后,唐军能即刻发动攻势,直击安禄山,迅速镇压这场叛乱,恢复稳定。

随后,哥舒翰迅速整合叛军,重建编制。不久,他麾下便集结了三十多万精兵。此外,他还掌控了洛阳周边大片区域及潼关这一险要之地。

核心问题在于,哥舒翰麾下的军队中,多数人仍对唐朝统治心怀不满,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是盼望能发起叛乱。

在哥舒翰驻守潼关时,手下有人提议:留三万人守关,其余兵力直捣长安。以清除君王身边奸臣为由,首先除掉杨国忠。

该建议在正式历史资料中有清晰记录。

阅读当时将领的传记可知,哥舒翰手下多位将领抱有同样想法。他们来自各大军镇,多为非中原的“藩将”,为了更大利益,可能会选择反叛或清除朝中异己。

当时,哥舒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,才顶住了压力,未贸然进军长安。鉴于他的过往,我们坚信,若他真决定此时攻打长安,河西军精锐定会听命于他。

因此,安禄山叛军若被平定,拥有三十万精兵的哥舒翰很可能会以清除奸臣为由,直捣长安。一旦占领长安,后续发展或将重演东汉末年的历史。

另一种可能是,叛军被镇压后,哥舒翰因极度忠于唐玄宗,强力压制了内部不满,使唐朝迅速安定。但这场叛乱并未解决底层矛盾,反而让高层错误地认为国家已恢复太平。

历史上,真实的哥舒翰若未被唐玄宗强令出关,守住潼关本非难事。然而,唐朝内部的根本问题依旧未解,叛乱与农民起义,仍是不可避免的隐患。

由此观之,无论哥舒翰能否坚守潼关,大唐的鼎盛时期已难以为继,往后繁华不再将成定局。

#深度好文计划#



相关资讯